公元102年,夜幕低垂,月光透过薄云洒下,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花香。汉和帝刘肇悄然来到贵人邓绥的宫殿,打算在此留宿。然而,令他意外的是宫门紧闭,他高声呼喊道:“爱妃,快开门,朕有一件好事要与你分享!”
片刻之后,宫内传来了邓绥柔婉的声音:“陛下,臣妾因感风寒,已有些不适,今夜不便侍寝,恳请陛下另寻他处安寝。”
汉和帝闻言,愣住了。作为东汉的皇帝,后宫妃嫔对他一向恭顺,甚至争相讨好,期待得到宠幸,借此攀附权贵,而今却遭遇如此拒绝,他从未遇过这种情况。
汉和帝不甘心,立即再次喊道:“爱妃,朕已经决定册封你为皇后,快开门吧!”
宫内依旧没有动静,不久后,邓绥的声音再次传来:“皇后掌管六宫,而臣妾德行尚浅,恐怕难以胜任皇后的重任。宫中有贤良淑德的妃嫔,望陛下多加考虑。”
汉和帝满怀兴致而来,却最终无功而返,孤独地回宫,心情大为失落。
展开剩余79%但邓绥真的是因病卧床吗?她真的视皇后之位如同粪土,拒绝荣宠吗?事实并非如此,正如那句古话所说的“欲拒还迎”。邓绥此举明显是在有意挑逗汉和帝的心思,塑造自己淡泊名利的形象,藉此加深他对她的印象,让自己最终能够更加稳妥地握住皇后之位。
邓绥,名邓绥,乃东汉开国功臣、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的孙女。
邓禹与汉光武帝刘秀有着深厚的友谊。刘秀起兵之初,邓禹便随侍左右,积极参与军政事务。他更是首度提出建议,劝刘秀脱离更始帝阵营,以河北为根据地,开始夺取天下。在刘秀建立东汉的过程中,邓禹屡屡献策,被誉为东汉版的“张良”。
东汉建立后,邓禹被封为太傅,权势显赫。邓家,也与后宫阴家的阴丽华一样,成为了南阳新野功臣世家的代表之一。
在东汉的大家族中,许多女性都会选择与皇族子弟联姻,以此稳固家族的地位和权势。因此,这些贵族女性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教育和训练,修身养性,邓绥亦不例外。
五岁时,邓绥的奶奶——邓禹的妻子,亲自为她剪发。然而,因眼花缭乱,奶奶不小心割伤了她的额头。邓绥并没有像常见的孩子那样痛哭,而是忍住眼泪,一言不发。奶奶察觉后,心疼地问:“孩子,你受伤了怎么不哭呢?”
邓绥淡然答道:“您是长辈,亲自为我剪发,我怎能因为一时的疼痛让您伤心呢?”
邓奶奶听后十分欣慰,心想自己的孙女既有细腻的心思,又能忍耐,未来必定大有作为。等邓绥年纪稍长,跟哥哥们讨论问题时,常常一语道破,兄长们尊称她为“女诸生”。她的父亲邓训也十分重视她的才智,常常与她探讨朝政事务,培养她的应变能力,期望她未来能有所建树。
公元95年,汉和帝刘肇已年满十六,按照惯例开始选秀。经过层层筛选,邓绥与其他世家女子一起被选入宫中。仅仅一年后,凭借出众的容貌和才情,邓绥便被刘肇宠爱,封为贵人,仅次于皇后。
此时,刘肇的皇后是阴丽华的侄女。最初,二人新婚燕尔,感情融洽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刘肇渐渐感到不适,原来阴皇后嫉妒心重,常因刘肇留宿其他妃嫔而心生不满,暗地里冷言冷语,时常讥讽。
封建社会中,帝王有三千佳丽,皇后作为六宫之主,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便是管理后宫,确保皇室血脉的延续。因此,衡量一个皇后是否贤德,一个关键标准就是她是否不妒忌,并且能提拔美貌妃嫔,以促进皇室的繁衍。而阴皇后,从小娇生惯养,心胸狭窄,显然难以做到这一点。她对刘肇“见异思迁”的不满,渐渐地在两人之间埋下了隔阂。
帝后关系的裂痕,自然没有逃过宫中其他妃嫔的眼睛。邓绥便是其中一个,她看到了机会。后宫虽大,但皇后的位置只有一个,为什么一定要是阴家之人?
想要争宠,除了美貌和家世,智慧、心性以及手腕都至关重要。邓绥意识到,只有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,才能赢得刘肇的宠爱,最终夺得皇后之位。于是,她开始在宫中施展心计,低调行事,巧妙应对。
她深知,欲取先予,先展示自己的谦卑和柔弱,麻痹敌人,争取同情,才能更好地团结宫中人心,孤立敌人。邓绥在宫中保持低调,总是以温文尔雅的姿态待人,待阴皇后尤为恭敬,连地位低下的宫人也常常礼待。在各种宴会上,其他妃嫔竞相打扮,衣饰华丽,争奇斗艳,希望吸引皇帝的注意。邓绥则总是衣着简朴,不施粉黛,反而在群中显得独具一格。即便与阴皇后衣服颜色相同,她也会立刻回宫更换,显示对皇后的尊重。
邓绥在每次侍奉皇帝时,总是谨慎行事,站在皇后的背后,不敢随意坐下,尽显恭敬。刚开始,阴皇后对邓绥的谦卑很是欣赏,认为她是心生敬畏,甘愿低头服从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宫中众人渐渐发现,邓绥的谦虚谨慎,反衬出阴皇后的傲慢和刚愎自用。刘肇逐渐对邓绥另眼相看,常常留宿在她宫中。
阴皇后心中不悦,她开始怀疑邓绥在背后做了些什么,甚至猜测她可能施展了妖法来迷惑刘肇。于是,她对邓绥的敌意愈发强烈。
接下来的宫斗,不仅仅是外在的争宠斗争,更是心理上的博弈。邓绥的一招“欲拒还迎”,将刘肇的心巧妙地引向自己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交易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